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中藥的四氣、五味(4)

中藥的四氣、五味(4)


傳播種子的方法,決定了種子的毒性。

在中草藥和食物的四氣五味中,有甘、苦、辛、酸、澀、鹹。

甘味:無毒,性質為補,四氣屬溫、平、或涼。
甘的味道以糖分或其他形態的炭水化合物為主,是人體生存的主成分;因此,可以常食。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食,也是必須要食的。

常見甘味的東西有成熟的果子、成熟的種子、莖、根。

苦味:有毒,性質為減弱四氣屬寒、涼。
苦的味道來自植物鹼,是正常人體不須要的東西。除了有病的人可以因病情而吃,正常人吃了,會減弱或阻礙人體的功能,嚴重的甚至於死亡。

為何一株植物要有這些毒害動物的植物鹼?
原因不要想得那麼複雜,就是為生存而已。

植物鹼如何可以幫助植物生存?
就是用來嚇退動物,避免種子、未成熟的果子和重要部位受損害。這些又苦又難食的味道,不說要多吃,就算是嚐一下,也是終身難忘。

常見苦味的東西有葉、種子、未成熟的果子、莖、根、動物的內臟。

辛味:有毒,性質為亢奮,四氣屬溫、熱。
辛的味道來自植物鹼,是正常人體不須要的東西。除了有病的人可以因病情而吃,正常人吃了,會刺激或亢奮人體的功能,嚴重的甚至於危及性命。

辛味與苦味用途無異,就是用來嚇退動物,避免種子、未成熟的果子和重要部位受損害。這些又辛辣又難食的味道,不說要多吃,就算是嚐一下,也是終身難忘。

常見辛味的東西有葉、種子、未成熟的果子、莖、根。

至於酸、澀,與苦辛二味相同功用,只是四氣屬寒、涼為多。

鹹味以礦物類為主。

哪為何要生出苦味和辛味不同味道的毒物來?

不要搞錯。這些不同味道的植物,不是天生出來藥用的,而是天生出來給其他生物作食物或是平衡生態的。
所以,在自然界中只有食物,而沒有藥物的。

只是,因應大地上不同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和四周不同生物的影響,苦味和辛味就出現在不同的地區;又因應這些不同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和四周不同生物導致人體的不適,這些食物也成了治療不同疾病的藥物。


未成熟的果實

未成熟的果子,往往比種子的毒性還大。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藥的四氣、五味(3)

中藥的四氣、五味(3)


可食的食物基本上選擇的原則是與有毒之物是相反的;但卻是不完全對的,原因就是有“火”的出現。

  1.     種子
為何種子不能吃?
在正常的情況下,植物的種子是一棵植物中最毒,又不可口的東西。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不希望被動物吃掉;若然吃掉了,那棵植物就會絕種。所以,未經過燒煮的種子,味道都是苦澀的,或是辛辣;質料都是堅韌難嚼,食後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或是喪命的東西。

在中藥和食物的四氣五味來說,苦、澀屬寒涼,辛辣屬溫熱。其實,苦澀、辛辣的味道是來自種子中的毒素警告。這些毒素除了會刺激腸胃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影響人體神經的運作,或是導致器官衰竭,最終而導致死亡。

所以,甚少數的種子是可以給人類或動物用作食用的。

哪穀麥不是種子嗎?
為何可以給人類或動物作為食物?

要解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先明白穀麥播種的方式。

因為穀麥作為動物的食物,是要利用動物為它們播種的一種方法。
既然要其他動物為它們播種,當然不能含有毒素,還要氣味可口才行。
不過,這些植物遇上了人類,可說是它們的不幸。因為人類的食用方式與其他動物不一樣,違反了天然播種的設計;但卻因人類的需求,而成為了家種的植物。這對物種的天然性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呀。

基本上,生吃所有種子,都可以令人中毒。縱然經過燒煮,仍有大少不同的毒性存在。所以,正常無病的人,不應以種子作為長期的食用,因為它們的毒性會干擾人體正常的運作這就是食物和藥物的四氣、五味對人體的影響。

哪為何有病的人可以吃有毒的東西?

人體的運作偏離了正常的軌跡,這就是生病透過對正常人體有害的東西(毒物),將偏差了的運作矯正過來,這就是藥物治病的道理所以說“凡藥都有毒”,治大病者用大毒。

【黃帝內經】:「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傷寒論】:“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是用大毒的生附子附子若用錯了證,是可以即時殺人的然而,在這對證的病人身上,不但沒有任何不良效果,還可以救回一命

有偏性的食物,根本上就是藥物,是不適合每一個人的食用;不然,則會將正常或小病的人體越弄越偏離正常

甚麼是有偏性的食物?
這“偏性”只是相對於人體來說而已正常的人體只適合食用甘味,不過於寒或熱性的東西而那些過於寒或熱性的東西,對人體來說就是有偏性的食物,就是“毒”這“毒”性根本就是物種用以自我保護的東西

不要單單相信西方營養學的分析,因為一株植物中分析不到的東西要比可以分析得到的東西多。縱然可以分析得到,單說酸鹼度的偏差就是“毒”的表現這也就是為何不同人吃同一種疏果,有不同反應的原因。


不要將所有解說不來的不良反應都說成了過敏反應這是一種不合乎科學,又無知的說法。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中藥的四氣、五味(2)

中藥的四氣、五味(2)


甚麼是可食的食物?甚麼是不可食的毒物?

要明白這一點,首先要明白甚麼是生物的規律。
只有明白生物的規律,你才能輕易簡單的明白甚麼東西是可吃,甚麼東西是不可吃的。
只要明白生物的規律,整個生物界所發生的事情,你都不難猜測到。

這規律到底是甚麼?

就是求生存。
生存之道是所有生物一出世便曉得的事,除了人類以外。就連那被稱為似生物,又非似生物的病毒也曉得這個規律。這規律不需教學,就如小鳥唱歌一樣,那樂章是天生下來就有的。因此,以人體為寄宿主的生物,絕對不希望那人會死去;不但不希望那人會死去,還會千方百計的來保護牠們的寄宿主。所以,人肚中若有一百條蛔蟲,就一定是人吃過一百粒蟲卵入口
事情就是那麼直接簡單,連愚蠢的人類也不會拆掉自己居住的房屋,搗亂自己居住的環境。

生物的生存之道是有兩個層面的:
Ø  個體的生存層面
Ø  物種的生存層面

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身體結構組織,都離不開以上的兩個生存層面,病毒和人類也不例外。

甚麼是不可食的毒物,與生物的生存之道的兩個層面是直接關連的。
然而,甚麼是可食的食物,與生物的生存之道的兩個層面也是直接連繫的。

基於以上原則,你可以推拷出甚麼是有毒、不可吃之物。
1.     種子
2.     未成熟的果實
3.     幼嫩的生物
4.     危害個體生存的部位
5.     繁殖部位
6.     自然界中數目較浠少的
7.     腐臭的

哪可食的食物又是甚麼?
以上的七項又如何解說?

與中藥的四氣五味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