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醫案:右身傾斜

 醫案:右身傾斜 (05/05/2017)

檔案號碼:18126


88歲,男病人。


主訴:右身傾斜,2天。


病史:

前日起床,病者一側身傾斜,走路一拐一拐的,家人立即送他到醫院急症室,醫生說要留完觀察,應該是輕度中風。

病者妻子恐留院有所不測,當夜自行出院,第二天前來本診所就診。


就診時症狀:

右身傾斜,走路時一拐一拐的,自行走進診症室。



脈診:弦略緊浮滑

舌診:暗紅,苔白薄,濕

診斷:外感風寒(中風)



處方:

桂枝  克

麻黃  克

荊芥  克

薑黃  克

炙甘草  克

生薑  克

大棗  枚

黃芪  克

川芎  克

生地黃  克

吳茱萸  克

細辛根  克

川木通  克

地龍  克

五指毛桃  克

乾薑  克

制附子  克

澤瀉  克

杏仁  克


水5碗煎50分鍾,剩2碗,1日服1劑,分2次服。



08/05/2017:復診

病者身體已無異樣,走路正常。已痊癒。


其家人述說,病者服完第一劑藥,已明顯改善;服完第二劑藥,身已無傾斜,走路正常。


原方再處2劑,以鞏固療效。



備註:


1. 這位長者病人是屬於懷疑中風,其右身傾斜的原因,可以是神經炎、或神經功能衰退、或中風導致。

這一現象,跟導致口眼歪邪的面神經出了問題;或是其他顱神經出了問題一樣。


2. 無論是那一種病因,其發病的部位都在於第十一對顱神經(副神經)功能受損所導致。


3. 副神經負責調控項背肩的斜方肌、轉動頭部的胸鎖乳突肌。


4. 無論是神經炎、或神經功能衰退、或中風導致副神經功能受損,都是因受風寒(病毒)所致,故治療當以溫裡散寒。


5. 病者家人即時問,我父親是甚麼問題,應該怎樣治療?

我從來喜歡病人問問題,也可以多了解自己的病情,於是照實詳細解說。

我說,你父親是受了風寒,所以我給他開的藥就是治風寒的。

家人即時就問,醫院說他是中風,為何是風寒?

我說,是的,他的表現是類似中風,但是甚麼引致中風? 就是因為受了風寒,所以我給他治風寒。

家人聽後摸頭不解。

我說,回去吃完藥再算。


6. 中醫治病,當胸有成竹,知病因然後作出正確的治療,自然能夠百發百中,不致於出現蒙眼射箭,跟西醫一樣,不知病因,胡亂治療的局面。


7. 中醫治療,是可以有條理地向病者解說的。這些解說,是科學有邏輯的,也合乎現代事實可理解的。


8. 凡治病,當以【黃帝內經】的教導為準則,就是“治病必求於本”。



易龍         27/04/2022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皮膚的五色(2)


皮膚的五色(2)


人的皮膚為何變得灰暗?
皮膚為何會乾燥,甚至於乾裂出血?

人的皮膚是內在臟腑“氣血”的表現當內在臟腑“氣血”虛弱時,相應的皮膚就會變得灰暗,甚至於乾裂出血;這灰暗或是昉白的表現,是人體臟腑“氣血”不足的表現然而,某處皮膚變得紅過其他部位,就是“氣血”旺盛的表現嗎?

是甚麼原因造成灰暗的皮膚?
又是甚麼原因造成過紅的皮膚?

只有清析明白以上兩個問題,才能真正掌握治療皮膚的醫理,也才能掌握到整個人體的真實運作機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走勢機理;如何能夠一擊即中,又不會為人體帶來更多傷害的治療
【黃帝內經】:「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灰暗的皮膚是臟腑“氣血”虛弱的表現

甚麼是臟腑“氣血”虛?

是某個器官的功能出了問題嗎?

人體臟腑與器官之間的真實關係是這樣的
正如先前所有文章所說,中醫人體的臟腑是指在人腦負責調控器官的神經組織而器官、臟腑、皮膚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與溝通,這些在先前的文章已經說了
在皮膚的外在表現是直接臟腑“氣血”的表現,器官“氣血”間接的表現
所以,從皮膚觀察 “氣血”,脈象診到的“氣血”表現,並不是直接指器官功能上出了甚麼問題,只是說明了人體臟腑(中樞神經)這一刻的現況然而,臟腑的現況是相應器官這刻的間接反影,也是調控相應器官運作的主導者;因此,臟腑(中樞神經)的好壞表現,也是部份器官運作的表現,也是器官運作強弱日後的預測

臨床上常見的例子,就是膽囊的切除切除了膽囊的人,並不是說就沒有了臟腑的“膽氣”。沒有了膽囊的人,他們的“膽氣”是依然正常存在的;只是,比有膽囊的人是缺乏了一種東西這東西在有胃器官與切除了胃器官的病人更為明顯的表現出來

在今天的香港,皮膚灰暗的小朋友隨處可見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現象?

導致小朋友皮膚灰暗的原因就是病毒(風寒)、西藥、和胡亂服用清熱的草藥3類東西,就是直接破壞神經(臟腑)功能,或是削弱神經(臟腑)功能的因素原因是3者最終的結局都是提升了病毒(風寒)在人體中的活躍性,這就是正常人體神經(臟腑)受損、退化、衰老、死亡的因由

【黃帝內經】:「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由於歷代以來,中醫對【黃帝內經】中陰、陽的誤解,最終創出了多種多樣清熱、削弱人體陽氣自殘的所謂治療方法
就以這一句“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來說,歷代以來就以滋陰這謬誤的方法來治療“陰虛
睜大眼看清楚一點,這“陰虛”指的應該是甚麼?
豈是指缺乏了陰寒之物嗎?
這就是誤解經書的禍患!












皮膚的五色(1)


皮膚的五色(1)


【黃帝內經】:「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黃帝內經】:「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尚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黃帝內經】:「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人的五臟狀況可在人的皮膚表現出來,尤其是面上的皮膚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氣色”

甚麼是“氣色”?

“氣色”者,“色”從“氣”所生因此,觀其“色”在外,知其“氣”在內這也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有諸於內,形諸於外”;也是【黃帝內經】所說“察色”於外的根據所在。

【難經】: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然則,後世將“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說成了“神化”的意義;將原本實實在在觀察“氣色”的望診,變成了神化抽象的東西

【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氣色”的氣,又是指甚麼?
氣者,指在內的臟腑之氣,也就是人腦中負責控調器官的神經功能表現

原來生物皮膚顏色的變化,並不是由皮膚細胞控調真正控調生物皮膚顏色變化的是神經細胞這一說法可以透過變色龍、章魚(八爪魚)的偽裝顏色變化而證實牠們那因應環境天衣無縫的外表偽裝顏色變化,每一處的皮膚表現都是不一樣的,證明每一處的顏色變化都是受到獨立的調控。牠們每一寸的皮膚,在不同的環境下,都可作出千變萬化的調配。

到底是如何能夠做到的?

牠們透過觀察周圍的環境,將自己身處周圍環境的影像投射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位;然後,皮膚的顏色變化就隨著中樞神經系統中所發出的神經刺激而變化因此,一隻瞎了眼的變色龍或章魚,應該是不能進行偽裝顏色變化的這一理論可以從剪斷魷魚的中樞神經即時證實當一隻魷魚被剪斷中樞神經的殺那間,牠身上的色變即時完全消失

人的皮膚調控(包括了體溫和顏色)跟其他動物是別無兩樣的其中如紅斑狼瘡病人面上的蝴蝶形紅斑,白癜瘋病人身上不越人體中線的白斑,都是典型由神經調控出現問題的例子因為只有神經出了問題,所形成的色斑才會局限於某些部位,會如此的對稱和有規律

人的皮膚五色,並不是血液所反影的顏色,是人體神經活動功能所表達的顏色這神經功能的表達,直接受到中樞神經的調控,而中醫學的臟腑就是位於人體的腦部,因此,人體皮膚不同部位和不同顏色的表達,直接反影出在人腦中某臟腑的功能狀況這就是中醫的望“氣色”。是實實在在的臨床觀察,一點也不神化和抽象。

【黃帝內經】:「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黃帝內經】:「夫脈之小大、滑濇、浮沈,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黃帝內經】:「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黃帝內經】:「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黃帝內經】:「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黃帝內經】:「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黃帝內經】:「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黃帝內經】:「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所以,人體之皮毛顏色,其主要的調控者並非血液,而是“氣”“氣”者,人體之神經活動功能
由此推論,可知治療皮膚色斑,頭髮黑白的變化,都不在於皮膚的表面,是在於某部位的神經(臟腑)活動功能正常與否。經過臨床治療實踐,我已經證實了這一治療理論的真實性。因此,一夜白髮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並非虛傳。

【黃帝內經.靈樞】: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黃帝曰:大氣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7)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7)


2017912日,診所來了一位50多歲的男病人這人面色灰暗,面上佈滿色斑,著皺眉頭,沒精打彩的獨自緩慢的走進診症室來坐下,站起來,也表現出困難

病人從入門口開始,我便會作出觀察,在心中作出猜測病人所患的病、病因和患病的程度

在問診的過程中,病者在說話間不斷吐舌,說話重複少氣,聲音震顫不穩,神情慌張不定,兩手發抖,面部肌肉不斷跳動
到底這位病人發生了甚麼事?
他前來想醫治甚麼問題?

病者自述於2009年曾經中風(病者沒有高血壓,也沒有糖尿病史,體形不胖),後來康復正常,因此非常注重健康

三年前在書店買了一本教人飲疏果汁保健的書,從始每天早上起來都空腹飲鮮榨疏果汁,風雨不改,家中常常堆積著時令疏果
一年半後,發覺身體出現問題,走路雙腳無力病者於是尋找中、西醫治療,但是多方診治也不見療效,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
因為病者曾詢問於中、西醫,他的病會否與飲疏果汁有關?
中、西醫的答案都說無關,所以每天繼續不間斷的飲疏果汁

病者病發後一年半內不斷的尋醫治療,不但不見改善,病情日益嚴重,但又不知原因,自感身懷絕症,沮喪絕望

一年半多以來,病者兩腳痺痛,走路無力、艱難;病情發展到今天,走路約10分鐘則疲累無力,痺痛難忍,必須坐下休息數至10分鐘,連落街買食物都成了問題。

就診日,病者除了兩腳痺痛、走路困難,同時伴有兩手發抖、面部肌肉不斷跳動,尿頻(1小時去1次小便,不是前列腺問題),睡眠差

診脈後,發覺病者甚是虛寒、胃氣虛弱問其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病者自述中風後,非常注重健康,每天早上出外運動,飲食清淡,大量吃疏果,定時回醫院覆診,服食抗凝血藥(Aspirin)

我對他說,他的病由脾胃虛寒所致,吩咐他不要吃得過於清淡,不可以吃冷凍、寒涼食物,回去後不要再空腹飲疏果汁,在病情未改善之前,最好不要吃生冷食物或生果
病者即時說,我家中那箱雪梨怎麼辦?
我說,你如何處理都可以,總之你不能吃
他看了那麼久的中、西醫,我是第一個吩咐他不要再飲疏果汁的人

病者已是走投無路,只得聽我吩咐和服食中藥,病情果然一周比一周改善服藥3周後,腳已不痺痛,可以自行到街市買食,面色由灰暗轉為略有光澤,面上色斑也淡退了,其他不適症狀都消失了

兩個月後,走路已不覺疲倦,只是上樓梯時兩腳仍是乏力
病者每次覆診臨走時,都會問同一問題,這次依然問同一問題:“我的病是有得醫?可以痊癒?”
我每次的答案就是叫他的身體自己回答,這是最實在的答案
可見此病對患者的影響有多深

這位病人到底做錯了甚麼?會病成這樣?
其實,每天都有不少類似這位病人的人來求診,原因就是誤信了衛生署那些錯誤的飲食資訊和健康資訊

【黃帝內經】:「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黃帝內經】早已說了,五味都可以吃,但不可太過疏果、肉類也是一樣,食不可太過

甚麼是“太過”?
“太過”者,少於或多於每個人自身的需要,其中五味的需求也是一樣這樣,人才能活得健康並不是如衛生署所說,每個人都要符合那死板的數值


過食寒涼的疏果尚且令人重病,誤食寒涼的藥物,後果更不堪設想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6)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6)


人體所有器官、中樞神經系統(臟腑)、皮膚之間的神經聯繫,是中醫藥針灸、用藥的關鍵所在。

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彼此之間真正的關係,會令現代解剖生理學更為之驚訝就是真正的血隨氣行,並不是指在血管中流動的血,是指血走進人體某部位組織的動向(也就是局部血管擴張和增生的現象)
到底是甚麼因素引導血的動向?

何為一個活著的人體?
就是氣的運行
沒有氣在運行的人體,就是死了的人同樣,沒有“氣”到的器官組織,必定是走向萎縮、死亡;因為沒有“氣”到,血也隨之不到

在人體中,最重要的防衛系統應該就是神經系統本身,也就是中醫學所稱的“衛氣”神經系統也是調控免疫系統最中要的因素所以,糖尿病人是否會出現“糖尿腳”的關鍵性在於神經纖維末梢萎縮由於傷口的復原需要有神經的參與,因此,當病人因感覺差而易於受損,再加上傷口難癒、免疫防禦的下降、血液供應不足,縱然沒有感染,腳的組織也得自我壞死,或枯萎

神經纖維末梢的伸展擴張,由神經細胞的主導和推動,是可以隨著實際形勢變形伸展或收縮,主控著全身血液的分佈、人體形狀的生長發展、免疫系統的激活、凝血系統和抗凝血系統的啟動等等。這一切的神經活動和功能,完全符合中醫學所說“氣”的功能,也合符臨床上用藥的治療方針。

疱疹病毒這一家族,是寄居在人體神經內最常見的病毒,每一個人體內或多或少都必定有疱疹病毒的存在。這疱疹病毒的活躍性,直接影響著人體神經的活躍性,也就直接影響著人體中“氣”的運動,影響著人體中受神經系統主控的系統活動,其中明顯常見的是全身血液的分佈、人體形狀的生長發展、免疫系統的激活、凝血系統和抗凝血系統的啟動等。

類固醇的抑制免疫能力,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他不多的免疫抑制劑所擁有的作用,就是抑制神經細胞的活動能力,尤其是抑制神經纖維末梢的伸展擴張,而且會令原本的神經纖維末梢萎縮。這一效果應該是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易受感染、傷口難癒、肌肉萎縮、抑人體生長、血糖增高等等副作用真正的原因。使用外用類固醇會令皮膚變得蒼白和皮膚變薄,也應該是這個作用所導致。

所以,糖尿病人“糖尿腳”是任何抗生素都阻止不了,而且越使用抗生素,會促使“糖尿腳”更嚴重。為何﹖
只有使用中醫藥,才能治得了“糖尿腳”。

這一治療方針,應是中醫藥治療疾病(包括癌腫)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