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1)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1)


在中醫藥學中,自古以來將中藥和食物都分別為溫熱、寒涼、平和三大類這一觀念給現代人的感覺是抽象,難以觸摸的東西這溫熱、寒涼、平和既無實質的東西可以代表,也不能以溫度計來量度所以,在實際生活和臨床上比西方營養學難於理解千百倍
到底中國古人是根據甚麼來定義這些吃進人體的東西?

中藥和食物都的溫熱、寒涼、平和分類應該根據以下因素:
1.     服食後身體的感覺和反應。就是寒、熱的反應。
2.     氣味。就是芳香、甘、酸、苦澀、辛辣、鹹、淡。
3.     顏色。就是赤、青、白、黃、黑等五色。

在這三大因素中,以服食後身體的感覺和反應最為重要和貼切現實以氣味、顏色來區分的都可以出現臨床上的誤導。由於是根據服食後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作出分類,其實用價值遠超過西方的營養學
為何?

西方的營養學,重點在研究食物中所含有的成份多或少,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這些成份在同一類食物中是大致相同的,縱有差別,也不會導致服食的人出現缺乏的情況所以,現代人不缺乏營養,也不需要大量服食某些含量特別多的東西。因為所有東西超越了人體正常的需要,都會對人體有害處;不單單是缺乏了會造成傷害。
甚麼是人體正常的需要?(這問題當各人自己深思,不應聽那些所謂的專家胡說。)
所有成熟新鮮的疏果,都含有足夠人類所需要的營養。相反的,有許多疏果是不適合人類食用的。
為何?

不適合人類食用的原因:
1.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結構,各種食物各有差異;就如米,不同的米因澱粉質結構的差異,其粘硬程度也都不同,人體所能消化吸收的情況也不同。
2.      成熟程度的不同,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成份也不同。
3.      有許多疏果因供給的對象不同(因播種的方式不同),所含的成份(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對人類都有不同程度的害處就如維生素C,過多的維生素C應該有抑制人體免疫力的效應,所以大量維生素C可能有消炎的效果(因為醫學界直到今時今日都未有大量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的文獻)
4.      有些疏果更是含有不同程度毒害人類的毒素

以上4種因素的綜合,就構成了中醫藥學對食進人體東西寒、熱分類的根本因素

有許多的病人,由於道聽途說那些所謂“專家”的說法,以為那些性質寒涼的食物對人體有益,大量恆久的服食;結果,對身體造成了傷害,甚至於成了不可逆轉的頑疾

所以,人的飲食當以食物的溫熱、寒涼為準則,才能確保各人的健康衛生處所推介的飲食標準,各人當三思而後行,不然,患了頑疾你也不知為何?

哪溫熱的食物是甚麼意思?
寒涼的食物又有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