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中醫學的人體結構(22)

中醫學的人體結構(22)

在人體中,類固醇一類的運作,代表著人體在危急時的操控體系;相反的,免疫系統一類的運作,代表著人體在日常正常的操控體系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是【黃帝內經】的開首篇,是一段簡單平凡得被人忽視的說話原來這話的背後就已經說明了所有疾病的病機,預防疾病發生的方法,養生長壽的方針
這段話早已將類固醇一類的運作和免疫系統一類的運作對人體影響的結果說得清清楚楚
從那裡可以看到?
“以妄為常”這話就分清了“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的結局

“以妄為常”為何會為人體帶來如此大的災難?
答案就是“以妄為常”啟動了類固醇一類的運作

類固醇一類的運作,在危急之時可以助人體渡過困境,然而不能長久發生在人體;因為這一類的運作若是長久發生,人體所有正常的運作將會受到抑制(因為資源的問題),其中包括了關係所有疾病發生的免疫系統【黃帝內經】常以治國來比喻治人體,類固醇一類的運作,就像一個國家處於軍管的緊張狀態可以長久嗎?

所以,真正能令人健康長壽的秘訣不在於道聽途說的吃甚麼東西,或是幹甚麼事情;而是在於你所吃的和你所幹的有沒有觸發了類固醇一類的運作這才是你真正的致命點
人只要順天而行,如【黃帝內經】所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自然就不會觸發類固醇一類的運作,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境況

現代社會最常見觸發類固醇一類的運作因素:
1.      創傷與疾病
2.      手術
3.      壓力
4.      缺水或低血壓
5.      捱餓或低血糖
6.      吃冰凍食物或寒冷
7.      體力過於勞累、捱夜
8.      思慮過度、長期情緒低下
9.      驚恐
10.   服食消炎止痛藥
11.    過食苦、酸的東西

導致人體觸發類固醇一類的運作的因素與抑制類固醇一類的運作的因素(如內啡肽)可同時在人體出現,而每個人的受逆能耐也有分別,最終導致吃同一東西或是幹同一東西的人,有著很不同的結局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科學之處,也是能夠真正徹底阻截疾病機制和病因的因由

人體可以丟棄類固醇嗎?
為何西醫學將“類風濕病”誤解為自身免疫系統過盛?

為何類固醇可以暫時“擺平”類風濕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