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3)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3)


人體神經系統與體溫調節的關係是服食中藥和食物後,溫熱、寒涼、平和分類的外在臨床表現的準則

溫熱的中藥和食物,服食後會強烈刺激神經細胞,提高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活躍性由於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活躍性提升了,伴隨之有大量的熱能產生出來,這大量的熱能,就是人體在服食辛辣中藥和食物後,全身發“滾”的因由

這大量產生出來的熱能,是不能積聚在體內的,不然,會使人的體溫上升(高過37)在下丘腦人體溫度控制中心的調控下,指令神經細胞將過多的熱能散發出去這神經細胞往外散發熱能的速度,是人類從未想像過的那麼快所以,當你情緒受刺激的時候,頭面和身體的某些部位會即時發“滾”

當你受刺激的時候,頭面和整個身體都在發“滾”,然而,體溫卻沒有升高為何?

因為受刺激時候的發“滾”,與發燒時的發“滾”不同受刺激時候的發“滾”是直接由神經細胞由中樞神經系統傳出、散發,並非由血液傳送熱能往外出散發;所以,血液的溫度沒有提升,整個人體的體溫也就沒有升高
發燒時的發“滾”是因為下丘腦人體溫度控制中心調高了體溫,整個人體的溫度,包括了血液都升高了;所以,人體的體溫也就升高了,出現“發燒”的現象

神經細胞直接由中樞神經系統傳出、散發熱能的方式,與下丘腦人體溫度控制中心調節體溫散熱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絕大多數神經細胞的散熱,所流的汗是“淡汗”,出汗範圍越小,出汗量越多;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氣虛出汗”。所以,服食解表藥後若出現大汗淋漓,或服食西藥退燒藥後會大汗淋漓,並不是因為感染除去而出汗,是因為神經細胞直接的排熱緣故由於神經細胞將不應排走的熱量都排走了,所以出現了虛弱或虛脫的情況

越活躍的神經細胞,需要越多血液的供應,同時也需要越多的血液幫助散熱和排汗。人體的體溫基本上大部份來自神經細胞,體溫的散發大部份透過皮膚表面的神經末梢排出
充滿大量熱能的神經末梢如何散發過多的熱?
同一時間,神經細胞透過控制汗腺排出汗液,利用汗水的蒸發,將神經末梢的熱量帶走這也是人體汗腺的設計為何屬交感神經(Sympathetic),排汗卻為乙酸膽碱(Acetylcholine)所控制的因由

由於血液的分佈基本上跟隨著神經活動而走,而神經又必須依靠血液養活;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關係所在

皮膚感覺越是敏感的部位,神經末梢也越是密集,熱量也比其他部位的組織越高;這也就是“五心煩熱”出現的原因
根據這一理論推測,人體出現局部寒冷的感覺,並非因血液循環的問題,而是直屬那部位的神經運作出了問題所以,有些病人會在背部的中間出現了一手掌範圍的寒冷;又有些病人會感覺到從心裡面寒;或是腹部的中間寒冷

為何人受驚時會出冷汗?有作用嗎?
為何腸胃(陽明)積熱會影響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況?
“四逆湯”回陽救逆的作用並不是因為改善血液循環,其真正的作用又是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