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4)


中醫藥“寒涼”的意義 (4)


溫熱的中藥和食物,服食後會強烈刺激神經細胞,提高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活躍性。寒涼的中藥和食物,服食後則會減低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活躍性

人體的陽氣根源來自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醫學的五臟、六腑、經絡的本體也是位處於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所以,五臟氣的生成,就是位處中樞神經系統負責控調胸腹中器官神經組織的新陳代謝和活躍性因此,中醫學的“補陽”,也就是提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性
凡能提升中樞神經系統活躍性中藥或食物,其性質都屬熱反過來說,“清熱瀉火”就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凡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活躍性中藥或食物,其性質都屬寒

人體的陽氣生自中樞神經系統(五臟),受下丘腦體溫控制中心的節制,將過多的熱量經由神經纖維往人體全身的表面(包括呼吸道表面、消化道表面、以及所有離開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散發出去,溫煦整個人體。這是人體陽氣的正常走勢
下丘腦體溫控制中心的調節下,受下丘腦體溫控制中心調控的汗腺排出汗液(呼吸道表面的分泌、消化道表面的分泌),將神經纖維所傳往人體表面的熱,透過汗液的蒸發散發出去。

當人體受感染發燒時,下丘腦體溫控制中心將會停止汗腺的排汗而提升體溫,然而神經纖維依然將中樞神經系統的熱量傳送往人體表面,導致皮膚溫度升高,呼吸道表面液體大量蒸發,出現鼻燥、口乾的現象。同時,若然熱量被傳送至消化道時,則有機會導致腹瀉或便秘。
所以,解表發汗法可以治療鼻燥、流鼻水、口乾等問題,也可以治療腹瀉或便秘等問題;其原因不單是因為解表發汗法可以治癒感染、發燒,另一方面是透過皮膚的發汗散熱,將郁積在胸肺和腸胃之間的熱,從神經纖維回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再外傳往皮膚發散。

人體所有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皮膚之間直接透過神經的聯繫,不但能以極快的速度彼此傳導熱量,也會彼此傳送病毒(風寒),或其他訊息和物質。
這一聯繫應該就是中醫學所說:
1.      解剖器官與位於中樞神經系統中臟腑的聯繫,
2.      器官與器官之間的聯繫,
3.      臟腑與臟腑之間的聯繫,
4.      人體表、裡之間的聯繫,
5.      臟器與經絡之間的聯繫。

透過以上的聯繫,中醫學中一切被認為抽象、不乎合解剖生理學現象、治法,都可以合理、實在地得以解釋。例如以下的問題:
1.     甚麼是藥物的歸經?
2.     為何腸胃(陽明)積熱會影響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況?
3.     為何著涼會導致腹痛、腹瀉?
4.     為何吃了冷凍的東西會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的不適?
5.     “四逆湯”為何可以回陽救逆?
6.     五行學說是如何應用在臟腑與經絡?
7.     甚麼是中醫學的補、瀉?

為何現代人會覺得中醫學是抽象、難以理解、不合乎現代解剖生理學的醫學?

其原因並不在中醫學本身,只因為現代解剖生理學對人體真正的運作了解得太少,而所知道的只是殘缺不全的片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