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中醫學的人體結構(11)

中醫學的人體結構(11)

人生在世,最常令你生病,甚至令你死亡的不是細菌,是病毒。
病毒可以令你死於無影無形,死了也不知為何。

只要從生物求存的角度來看,你就不難理解我所說的話,也不致於被那些胡說的專家蒙蔽了眼睛。

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求存活,使自己的物種可以延續下去;不過,人類例外。(人類是大地上唯一自殘尋死的生物。)

細菌是與人類共生的生物,生存在人體表面和腸道的細菌,需要依靠人類提供食物才能存活。牠們是不會刻意鑽進人體內,因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防衛機制;細菌若主動走進去,就等同於尋死。所以,在人體表面的細菌是不會胡亂鑽進人體的,因為這不是求存的方向。使用消毒藥水和濫用抗生素,只會將大量無辜的細菌殺死,破壞大自然和人體生態的平衡。

病毒與細菌截然不同,它要進入人體的細胞才能存活和繁衍物種。這些寄居在人體細胞內的病毒,就是造成人體絕大多數疾病和衰老死亡的最重要因素。它們有著天生聰明的慧眼,選擇人體中最寬敞和最長壽的細胞作為居所,這些細胞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

當病毒出現在血液中,則會觸動人體的免疫機制,出現發炎的情況;大量病毒的出現可以導致高燒;少量時,可以導致低燒。
由於病毒長期潛伏在體內,慢慢的持續釋放出少量新的病毒入血;結果,使人處於長期低燒的狀態。這種長期以年累月的低燒狀態,就是中醫所謂的“陰虛”,或稱為“虛熱”;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外感風寒未清的狀態。

發燒的現象是病毒初入侵人體和排出人體的表現,相比不發燒,是較為安全的情況。因為那些排出病毒的細胞也是靠近血液、表淺的細胞,可見病毒並未深入。所以,人體若被病毒入侵,發燒是遠勝於不發燒。

【傷寒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有風寒外感,“發於陽”是病在表之意;“發於陰” 是病在裡之意。
這也是【傷寒論】將人體發病分為陰陽六經的本意所在,這陰陽六經區分人體發病的方法本於【黃帝內經】

【傷寒論】:「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
【傷寒論】:「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

為何稱病毒感染為“風寒”?

【傷寒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傷寒論】:「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傷寒論】:「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傷寒論】:「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傷寒論】:「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傷寒論】:「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